来源: 2018-07-23 17:33:45 有效期至:2018-08-23 浏览:5311
★阅读声明:文章内关于户型面积的表述,除了特别标明为套内面积的内容外,所涉及户型面积均为建筑面积。
哈尼族是中国的数民族之,是中国个古老的民族,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玉溪市、哀牢山等地带,传说哈尼族与彝族、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。古代的羌族原游牧于青藏高原。公元前384*前362年间,秦朝迅速扩张,居住于青藏高原的古羌人游牧群体受到攻击,流散迁徙,出现若干羌人演变的名号,哈尼族便是其中之。
哈尼族绝大部分集中聚居于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,其余分布在普洱、勐海、景洪、勐腊、禄劝、新平等地。有自己的语言,无文字。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。内部又分哈尼、碧卡、豪白三种方言。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,善于种茶。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相当久远,西双版纳格朗和的南糯山,是驰名的“普洱茶”的重要产区,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。
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。认为天地间存在着强有力的天神、地神、龙树神和具有保护神性质的寨神、家神等,必须定期祭祀,祈求保佑。对于给人们带来疾病和灾难的各种鬼神,则要通过祭祀和巫术加以制、驱赶。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每年要祭“龙巴门”,“龙巴门”即寨门被哈尼族视为神圣侵犯,它可能是农村公社时期社神的象征。哈尼族认为住在门内的人,就可以得到村社神的保护和同寨人的帮助,离开了“龙巴门”,也就离开了神和集体。
哈尼族建筑形状如蘑菇被称为蘑菇房,由土基墙、竹木架和茅草构成。屋为四个斜坡面。房子分层:底层关牛马堆放家具等;中层用木板铺设,隔成左、中、右三间,中间设有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;层则用泥土覆盖,既有防火,又可堆放物。冬暖夏凉,玲珑美观,具格。
西双版纳的哈尼族男子身穿右开襟上衣,沿大襟镶两行大银泡。澜沧带的男子裹黑布包头,身穿对襟上衣,大襟镶两行银币,两侧绣几何图形。西双版纳和澜沧带的妇女,下穿长及膝盖的折叠短裙,打护腿。平时多赤足,喜庆节日爱穿绣花鞋。女子蓄发编辫,女多垂辫。岁数较大的妇女把辫子盘于头,用黑或蓝布缠头,或戴自制的帽子。帽上镶小银泡、料珠,或是垂下许多丝线编织的流苏。也有的喜爱用银链和成串的银币、银泡作胸饰,戴耳环和耳坠。
哈尼族人过去日食两餐,主食是当地产的稻米,玉米为辅。喜把大米、玉米蒸成米饭粑粑、米线、卷粉和豌豆凉粉等。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哈尼族人喜将瘦肉剁细,与大米、姜末、八角面、草果面起熬粥,并以此为主食的上。不论平时或节日每餐必的是豆豉。擅长利用当地土特产原料腌制咸菜、烹制肉类及各种风味菜肴。如白*是用凝固的牲家禽血块拌上炒熟的花生、薄荷、姜蒜、苤菜根、盐、辣椒、和生肉制成的。
哈尼族能歌善舞。乐器有三弦、四弦、巴乌、笛子、响篾、葫芦笙等。“巴乌”是哈尼族特有的乐器,用竹管制成,长六、七寸,7个孔,吹的端加个鸭嘴形的扁头,音色深沉而柔美。舞蹈有“三弦舞”、“拍手舞”、“扇子舞”、“木雀舞”、“乐作舞”、“葫芦笙舞”等。流行在西双版纳地区的“冬波嵯舞”,舞姿健美,节奏明快,气氛浓烈,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。